查看原文
其他

旅宿|你所不知道的亲子旅行方式

杨二妈 游乐学团
2024-08-04

20天,在毛爸的支持和理解下,我独自带着八岁儿子,拉着两箱行李,在英伦溜达了一圈。这行程已经结束接近4个月了,很多记忆却像走马灯一样闪过,断断续续的片段,甜蜜又凌乱,以至于我拖延着,到今天才把行程写完——最后一段在伦敦:七天,那是整个行程中的精华,也是全程最惬意、最磨难、最深感触之地。


在浅薄的感受中谈文化传承

伦敦,没有想象中干净——地铁里可以饮食,咖啡杯、早餐包装、啤酒瓶、报纸,这些总出现在地铁座位上、地上、靠墙位置。但是,总有路过的好心人,随手会把垃圾带走。

最繁华、最喧闹的地标建筑附近,也会有聚集垃圾堆的后巷和角落,还有衣裤破旧的人。

所见这个金融之都,奢繁、华丽却又凄冷、萧条,无论文字怎样诉说,都是只言片语。当我们没有时间表约束,踱步泰晤士河边或拥挤在地铁里,慢慢去感受和领悟时,才能读懂伦敦让人流连忘返的独特之处。



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执行——整个英国,尤其伦敦,几乎都是不需要看红绿灯过马路的,除非是繁忙路段。起初,我和二毛坚守着规则,时常空空的路口上站着我们母子俩,在等着绿灯,然后才敢通行。没有车辆往来的时候,不管什么灯号,原来英国人都会急匆匆走过马路的。


有一天,偶遇一排可爱的厕所,我给孩子讲了一个小故事:

有一间市场研究公司,他们分别在德国和法国做一个社会学心理研究,就是一个测试,关于规则的遵守。

他们分别在柏林和巴黎(以下简称为“柏林点”和“巴黎点”),选择最热闹的商业街上,安放了排流动的公共厕所,其中一边十个独立小房子,挂着巨大的牌子写上“男”;链接着另外两个一样的小房子,区别是牌子上写着“女”。

这些公共设施全部免费,也没有管理人员现场管理。

那天一早,所有厕所安装好,市场研究人员全部离开,在远远的位置上观察。

一小时后,柏林点和巴黎点,出现相同情况:行人不多,偶尔有一个行人打量后,选择走入厕所,关上门——肯定是尿尿吧!有男的,也有女的。

两小时后,柏林点和巴黎点,也大致相同情况:行人多起来,需要上厕所的人大概也多起来了。男厕所不断有人光顾,来来往往很热闹。女厕所呢?两个厕所门总是关着,一个出来接着一个入内,几乎没有空闲下来。

再过了一小会,柏林点和巴黎点还是接近的情景:男厕所情景不变。女厕所开始有人排队了,接着女厕所排队的人越来越多。

四小时后:柏林点和巴黎点出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状况:柏林点,男厕所前来往着行人,女厕所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,很长很长,因为到了午饭时间。

我问:为什么男生厕所不排队呢?二毛马上说:因为男厕所格数有很多啊。

我笑:也因为男生如厕神速吧!

同一时间段的巴黎点,却恢复到三小时前的样子,有路过的行人上厕所,但没有人排队?为什么呢?

二毛陷入沉思,想了好一阵子,没有回答。

因为,巴黎的路人再不理会男女厕所区别,看见厕所打开大门,就直接入内,关上门,然后......分不清是男还是女在厕所里。最后,不知道是谁,干脆把牌子全撕下来了。

柏林点呢?一直自觉执行着原来设立者的规则,男生上男厕所,女生上女厕所,直到第二天,第三天,第四天......男生和女生厕所照常运行着,空着的和排队的,和谐并存着。

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测试,确实发生在德国和法国,是社会心理学课堂上一个案例,我们一起探讨各国人民的民族性,这里暂且不多说。

我和二毛,因此也开始讨论:规则,是什么?

规则,是大家公共遵守的制度和章程,是人制定的行为准则,是多样并多变的,有明文规则和潜规则,有约定俗成和暴力建立,执行规则可以先考虑:规则是否合理?为什么要制定规则?谁需要执行规则?违反规则的后果?......

看着,这是一个社会学的命题,其实孩子确实能听懂。

我不是要放任孩子去违反社会规则,但是,我希望孩子有自己的分辨能力,不要人云亦云。

尤其在执行命令中,知道接纳命令和规则后面的意思。

相反,孩子因为理解规则和规则背后的力量,他更能严谨地约束自己去尊重规则。

我说:欧洲各国几乎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,但不同的历史和民族性格造就出文化差异,你看德国人和法国人在对待流动公厕的态度上就是不同的,这里没有对错。这种基于民族性格的严谨有序,帮助德国发展出世界顶尖的机械和紧密仪器制造业;而渗透进法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浪漫,使得巴黎成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。(一讲到革命,孩子精神又高涨起来)

最后我说:所有事物都是两面性的,我是一个很笨的妈妈,但也是一个很勤奋的妈妈,是吗?儿子笑着应我:确实!

有一个家长曾问我:他的孩子每天上学很准时,上兴趣班却总是拖延,结果每次都迟到。孩子说:兴趣班老师不骂人。怎办好?

我们家:守时,是每个人的基本礼貌,和朋友约会都要提早出门不能迟到,何妨上课、看演出这样有明确时间要求的活动。因此,外在原因改变,也不会导致孩子内在选择的改变。

我问她:是家人的观念导致孩子放任吧?

果然,妈妈点头了:爸爸是默许的。

这就是,所谓家庭教育高于学校教育的原因所在。


就是这样,我们流年在伦敦街头上,从等红灯到流动厕所,经过文化传承和规则执行的一番探讨后,开始入乡随俗——“闯红灯”了。


在令人崩溃的餐饮文化中收获

英国餐饮口味确实低水平,传说中好吃的薯条和炸鱼都不好吃,五星级酒店自助餐也很一般,农庄和推荐餐厅也试了,各种快餐也尝了,最好吃的竟然是超市里各国特色便当。
也庆幸出发前,我借了米妈的“焖烧杯”,真要好好感激这个神器。


吃过几个正餐后,孩子自己要求“用焖烧杯给我做白粥,我带出门吃就行。”


外面的饭不好吃,但我们收获另一种经验——每天逛超市,每天买菜,每天做饭。

超市自动收费体系,好好体验,好好学习。


排队的自助服务,体现诚信和秩序


购物篮放右边,购物袋放左边,放置好按“start”,自动计费和收费系统开始。


一件一件商品扫码,从购物篮放到购物袋里


最困难的选码——没有独立包装的食品就是没有条码,例如蛋糕,需要在电脑界面找到蛋糕栏目,再选择所取蛋糕类型和大小,最后点击后才出现条码


完成所有扫码后,点击完成计算总价


付款——刷卡和现金。不熟悉英镑,孩子总是一张一张认真看,一个一个硬币认真点。刷卡提醒:准备去欧洲的亲们,可以提前把信用卡全换ic卡,比较通用。

对二毛来说,逛超市比去游乐场还好玩,购物是其次,他大概觉得操作自助收款机像玩游戏机一样。经历几次后,孩子请缨:自己独立去超市买东西,让妈妈在门外等待。我当然同意了。
他不断尝试独立,买早餐,去便利店买零食,简单问路,要一杯水,要一张纸巾,在咨询台找有用资料带走,给家人和朋友选购礼物......他渐渐试着离开妈妈,独自去完成生活任务的考验。

一个八岁的孩子,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下和不同肤色文化的人群里,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,他要挑战文字语言的障碍,跨越地域差异,在经历中成长。


当然,他曾经有过错误的选择,特别难吃的,不知道怎样吃的,无法完成加热的......我们之间相互都不埋怨:“错过了,就能学懂了。”也可能因为我很少指责孩子,他对于我,也表现出同样的理解和容忍,即使做饭再怎样不好吃,孩子总是说:味道一般,但是很有营养,吃下去还行。


提示:较长时间的海外游,途中要有带厨房的公寓,调整饮食节奏

最后一段,在我们回到伦敦前,我把原定酒店全取消,改为带厨房的公寓,每天早晚都给孩子做饭。

旅宿,最后的七天,以伦敦为家

在旅途中找到家一般的感觉,找到日常生活的步调,每天去公园看松鼠,喂乌鸦鸽子,溜达着走去博物馆,顺道超市或市集买个菜,回公寓做饭,孩子做作业,妈妈写游记,阅读画画听音乐,还狠狠生了一场病,这样就是我们享受过的——伦敦旅宿生活。


连续两天逛大英博物馆,元气大伤


二毛对英国的兴趣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英博物馆,所以孩子坚持连续两天,深度泡在大英的文物和解说里,从开馆到闭馆。一天六七小时看展览,孩子和我都到了疲惫不堪的境地了。


博物馆可租中文导览器,一天8英镑,我们一人佩戴一个。在博物馆里,我完全听从孩子安排,由他主导参观的前后顺序,我一直跟随着。由于有导览器,全程我很少参与讲解(我实在也不懂),我们之间几乎不讲话,一直停停走走,我一边看,一边听,一边拍照。孩子一边看,一边听,一边深思。


停留时间和返回次数最多——埃及馆

最失望——亚洲馆,连续两天闭馆

妈妈加油站——上夹层中心位置餐厅,惬意无比


关于大英的馆藏,我们早已经了解一些,但是文字、图片和故事在实物面前都沉默了。而且内容太多,信息量大,我至今都没有和孩子好好讨论过收获或感受之类的。我想,这些都是一把一把的种子而已,随着土壤空气阳光而改变,沉睡的,腐烂的,发芽的,不由得我们再多想了。


逛博物馆,千万不要错过餐厅和书店,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。


逛展就是烧脑,高烧一天不退

连续大英两天的参观,高度集中精神,孩子元气大伤,次天早上开始,发高烧了。最高时:40.1度。


发烧,在我的经验里是很小的事。在这次之前,二毛只发烧六七次,每次都是轻轻松松过去的——烧一个晚上或一个白天,不断喝水,不断上厕所,不断睡觉,不需要吃任何药就能自然退烧。而且退烧次天,就基本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况,几乎没有修养期。但是这次自己大意,
出远门也没有带任何药物。导致后半段的陪伴,心都碎了。

白天,心安理得休息:孩子睡觉,我密密码字。空闲时,还和昏睡的孩子玩自拍,想想当妈的我实在是随性了。


中午起来吃了白粥,下午继续睡。高烧,还是没有退下来。孩子依然,一小时醒一次,喝水,尿尿,吃点白粥,继续睡。


下午五点,入夜后,我才开始害怕。我反复测着体温,几次叫醒孩子,和他对话。

“头痛吗?”

“骨头有酸痛吗?”

“肚子痛吗?”

“孩子,你有不舒服吗?”

生病的孩子,总是温柔地回答:“妈妈,你不要担心,我只是很累,没有不舒服。”

“发烧时间太长,我想带你去看医生。”

“我觉得没有必要,还没有到看医生的严重程度。”

“孩子,你不要担心。我已经查过,打车十分钟就可以到医院,我们马上可以出发的。”

“看医生,要花很多钱的。”(在香港,有一次陪姐姐看病的经验,体会过“无为可治”)

“孩子,原来你担心钱吗?不需要担心,我们买了保险的。而且情况严重,就必须马上看医生,否则有生命危险。”

“哦,好吧。妈妈,我想先洗澡。”

我同意了。作为父母,确实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,并且熟悉孩子的情况:神志清醒、手脚同时发热、胃口很好、大量排尿、身体没有疼痛感,于是我同意孩子洗一个热水澡,但是我要求孩子把门打开,我需要听到他洗澡的情况。


热水澡,让孩子很舒服,他说:拍张照片给爸爸看,告诉他我已经病好了。

看孩子恢复一点,去医院的焦急减少,我才想起中医方面很多的“积极面对”。

“打马过天河”“捏脊”“穴位按摩”,统统派上用途,一样一样去试。“打马过天河”确实有用,我觉得孩子高烧在慢慢减退,0.1、0.1在下退,又和孩子讲着故事,他又慢慢睡着了。看见孩子入睡,我一边拍水,一边哭了,独自在异乡的无助感第一次涌上来心头,远方毛爸的理解和安慰、孩子的温顺都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。我坚持做着按摩,连续做两三个小时后,不知不觉间自己也睡着了。

第二天早上起来,二毛完全退烧了,我才松了一口气。

这事之后,我很自责,同时感激孩子的坚强。他全过程一定受着高烧的煎熬,孩子却能出奇的和顺并配合,没有脾气,冷静,坚定信任着妈妈。


发烧的那天,正是孩子八岁生日,母子俩在伦敦的公寓里,就这样吃着白粥度过了,留下这张妈妈偷偷的自拍照。


看着裸体,吃着午餐,然后溜达去

所有资料和所有朋友都提醒:千万不要错过V&A(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),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装饰和设计博物馆,比国家美术馆要有看头。

生病后的第二天,我们赶去了,在大厅溜达一圈后,二毛说:怎么所有人都是不穿衣服呢?我们还是走吧!


为什么都是不穿衣服的雕像和画呢?

文艺复兴的那个年代,大家认为身体线条都很美,于是他们用雕像和画来表达。文艺复兴,是什么时候,你知道吗?......

大概我准备资料不够足够,没有很好说动孩子,在我滔滔不绝半小时后,孩子还是坚持离开。我顺从他意见了,毕竟是生病刚好的孩子。

死心不息的妈妈突然说:午餐时间到,吃完饭才走吧!

这里,又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博物馆餐厅。


这是自助自取自服务的餐厅,像饭堂一样组合计费,却在无与伦比的文艺复兴的巨幅穹顶下摆开阵势,座位爆满,嘈杂的对话声,昏暗的灯光下,我和儿子一边吃着,一边小声讨论着裸体文化。


虽然没有好好逛展览,但在餐厅好好享受一次艺术的氛围,见到各式各样潮流人士,我们聊着我们都不懂的文艺复兴。午餐后,我们走出去,顺着街头,随便溜达去了。那个下午溜着才知道,这个区域周边全是博物馆,一间接着一间。


附近随便走着,漫不经心去享受街头表演。


那个下午,还偶遇一队骑兵警察,跟随着他们远远参与了一次工人和平集会。几个骑警从身边走过后,二毛发现一地都是马便便。

那个傍晚,我们又误入校园,坐在自修室楼下,聊着天休息,假装自己也拥有这里自修教室一张门卡。最后,当我们找到校园大门要离开时,才发现,自己走进了“帝国理工学院”校区,这是游人禁入的区域。


那天,共同确定了最后一天的行程......收获满满。


遇到震撼心灵的设计

自然史博物馆,这是很多资料都是简略而谈的一个地方,我认为:学龄孩子绝对不要错过,大英博物馆其实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,而这里保证所有孩子都开心满意。五星推荐!

知识性和趣味性集合;历史建筑和现代技术的融合;视觉冲击和人文设计并存,馆藏丰富无比和体系清晰可读,它分为生命馆和地球馆,从微生物到人类进化,大有恐龙和蓝鲸标本,小有达尔文进化论采集之物,有抽象的视频资料和模拟深入地心实景,7000万多件标本和现代技术体验区,与纽约自然博物馆并称为“世界自然博物馆之最”!


当我们十点半到达大门时,已经排着长长的队伍。是全程唯一一次排队一个小时才能入场的地方。所见大多数是英国家庭亲子活动。


大堂,够震撼吧!


没有导览器,二毛看着地图,一个一个馆去寻觅。


250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建筑和全玻璃外墙的新房子融合在一起,构成博物馆两个主要部分。在新楼里,可以看见博物馆实验室内情景,各式仪器设备和零散的工作人员。


一条手扶电梯,从一楼直接通往三楼,穿越地心又向太空蔓延。视觉效果和空间设计都耳目一新,极具震撼力。


古生物和动物学,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,即使我不能清楚去讲解,孩子可以依据自己的认知找到方向去观察。我也豪爽地给孩子买下博物馆的儿童版导览书。这全英文的书,竟然也给了孩子很多帮助。(我常说,认字是阅读最容易突破的难关。不认字,其实不影响培养独立阅读的习惯。)

又是烧脑的一天,拖延着直到闭馆时才依依不舍离开。这里,是孩子最大的遗憾,他一直说:应该来两天,两天或许还是看不完。因为,地图上很多房间,我都没有去看。

最后七天,我们的伦敦

白金汉宫、威斯敏特教堂、大本钟、议会大厦、特拉法尔加广场、伦敦塔、国家美术馆、泰特现代美术馆、圣保罗大教堂、碎片大厦、巴特希废弃发电站、大火灾纪念碑、温莎镇......这些,通通都没有去。

仅仅在莎士比亚环形剧场的厕所溜一圈,在彼得潘雕像和黛安娜故居前走过,误入伦敦皇家法院与保安叔叔聊了几句,在邦德街上等过公交车,坐着双层巴士溜达过牛津街和摄政街,远远看过千禧桥,三天逛博物馆,一天生病,两天闲逛......这就是我带着八岁的孩子匆匆走过的英伦。


有人说,建筑就是伦敦。而我们,确实看了伦敦街头很多不同的建筑,并慢慢品味过。



有人说,旅途是孩子的课堂。在我看来,旅途是妈妈的进修班。在陌生环境下,经受着生活加倍的磨练,计划,实施,觉察,接纳,改变,然后成长起来。


我们每一次的旅途,都是生活的旅程,吃饭,学习,运动,工作,娱乐,睡觉,仅此。

让成长和出行同一步调,游走之后,才能宛若新生继续生活的旅程。

今年七月,有一段悉尼到墨尔本的行程,期待能与你们同行!(敬请继续关注)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游乐学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